2023年畅通国内大循环心得体会发言(完整文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畅通国内大循环心得体会发言(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畅通国内大循环心得体会发言(完整文档)

 

 畅通国内大循环心得体会发言

  格局,事关全局。时钟拨回到 2020 年,彼时的中国经济遭遇严峻挑战。世纪疫情突如其来,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受阻,跨国贸易投资大幅萎缩,过去那种大进大出、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该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布局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这是科学洞察发展趋势后的应对之策,更是深刻剖析客观经济规律后的战略抉择。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主要发达国家都拥有强大内需市场。2020 年美国和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 18.3%和 25.2%,明显低于 42.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客观上存在调整空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沿着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阔步前行,又对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提出了更高要求。

 畅通国内大循环,我们有供需两端的重要支撑。我国有 14 亿多人口,4 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 1.2 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和

 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增长空间。同时,粮食产量连续 7 年稳定在 1.3 万亿斤以上、具有全球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形成强大生产能力。

 畅通国内大循环,我们有持续积累的改革基础。走过新时代的非凡十年,我国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着眼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纵横联动;着眼更好促进公平竞争,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优化营商环境……去年以来,不失时机推进的重点领域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畅通国内大循环,我们有日益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历史与现实已充分说明,只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就一定能够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曾几何时,外界产生疑虑——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开放政策的逆转?“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中国将始终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 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再次宣示中国进一步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越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今年 4 月 10 日,一份关乎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磅文件亮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这就意味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市场,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向。

 今年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 2025 年,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衔接更加有效,市场主体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展望 2035 年,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建成,形成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流通运行效率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直面痛点、打通堵点、消除阻碍,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这是我们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时最大的确定性所在。

 布局先手棋,落子制胜棋,走活关键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

 “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这是针对全国而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区要在统一大市场、畅通双循环的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树立全国眼光、全球视野,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方向已明,奋楫笃行。谋求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胜利,需要冲破羁绊的闯劲,需要“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实践为证,时间为证——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畅通国内 大循环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

 “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自今年全国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立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

 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大背景,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

 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经济环节看,还是从西方经济学中要素及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经济活动本质是一个基于价值增值,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如果考虑到经济活动的国家(或经济体)边界,经济循环则存在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之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时代,很少有国家只有国内的内部经济循环,绝大多数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国际经济循环。

 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能够反映其发展的战略导向。经济发展史表明,很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实现了经济赶超。出口导向战略的核心思想,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代替初级产品的出口,从中获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效应,最终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出口导向带动高速经济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进口替代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往往无法有效推进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增长。但出口导向战略也有一些缺陷,包括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外资依

 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关键核心技术受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巨大、内需亟待开拓等问题。这就要求经济体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须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增长型经济,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内需潜力,才能最终迈向高收入国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 WTO 后,积极参与了全球价值链分工,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但这种低成本、出口导向的高速增长模式已愈来愈不可持续,核心技术缺失、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低、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表明,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需要从出口导向转向扩大内需。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深刻的内涵。一方面,需要改变激励出口的政策导向,把满足国内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另一方面,需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满足内需的能力。另外,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强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通过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

 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在提高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全面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

 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不仅体现了发展战略转型的内涵,也适应了国内基础条件和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不断演化的反映。从国内来看,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2019 年 GDP 总量已接近 100 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已经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大国经济基础。“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际上,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总量上来观察,我国已具备了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

 从生产供给看,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消费需求看,我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有形成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人口基础。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会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所在。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具有满足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要求的条件,具备依

 靠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而且近些年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平台模式等的快速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再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促进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也是为应对这种挑战提出的要求。由于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而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必然会加剧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巨大调整的可能。虽然疫情并未改变各国的成本结构和技术能力,中国自身的要素成本和中美经贸摩擦走向仍是影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地位的最主要因素,但疫情的负面影响不仅在于因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不断加大而威胁我国供应链安全,还在于疫情强化了欧美一些企业家、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实施贸易保护的主张和决心,会在产业链供应链层面对我国目前已有的优势地位产生深层次影响。此时,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国民经济循环无法有效畅通的矛盾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国民经济的“经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不断扩大国内经济循环。从经济循环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看,目前循环不畅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的供给质量不高,难以有效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水平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要求。为此,围绕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提升 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畅通产业链和创新链。

 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前瞻技术和战略性技术的研究;努力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等基础服务体系;构建产业创新网络,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协同性,构建全社会范围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通过完善环境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的“生态位”,有效发挥中小企业在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于投入巨大、技术难度高,市场主体单独难以攻克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修补制造业创新链,弥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之间的创新链缺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畅通市场体系和供求循环。

 公平竞争是市场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规则,必须保证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竞争,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切实深化国有企业分类改革,通过推进公益性企业回归公益定位实现国有经济战略功能,通过推进商业类企业回归企业属性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促进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绝不仅是为了国有企业自身做强做优做大,还要有利于培育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正确处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充分发挥竞争政策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总体上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开始高质量工业化的时期,产业结构日益完备、产业技术水平逐步向全球...

推荐访问:大循环 标签 心得体会 畅通国内大循环心得体会发言 畅通国内大循环心得体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