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22学术年会综述★

孙 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①党的二十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7.面对新技术革命裹挟的浪潮,思考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2022年11月12日,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围绕“科技创新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核心主题,汇集来自近40所高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等230余人进行深度交流学习,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前沿理念,推进学术创新。本次学术会议在东南大学召开,会议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进行。

当前社会,智能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也引起了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南京大学资深荣誉教授林德宏先生从人工智能哲学角度描述了库兹韦尔(Ray Kurzwell)为未来人类图景编织的“神话”,把智能理解为类似于物质、能量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具有独立性,能自我复制、自我增长、自我优化,并能在时间和空间中转移,且能渗透到各种物质的内部,进而使宇宙觉醒。对此,林德宏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再怎么发展也不可能使智能充满宇宙,因此库兹韦尔的设想只能是一种哲学想象,缺乏足够的根据。在智能社会,人们不仅需要关注技术的发展,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

站在本体论立场,南京大学刘鹏教授对拉图尔的非现代性理论进行重新审视,指出拉图尔(Bruno Latour)将现代性区分为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关乎西方人自身,表现为现代与前现代之间的断裂;
空间维度关乎西方人与非西方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西方世界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进而塑造的西方人与非西方人之间的分界,后者是前者从西方人自身向非西方世界输出的结果。刘鹏教授指出,本体论上的这种双重割裂,其哲学根基在于主客二分、科学与政治二分的二元论哲学。

近代科学的发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引发了对科学研究范式的讨论。其中,河海大学李映红教授认为,学者理论与工匠实践的融合在近代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奥地利学者齐尔塞尔(Edgar Zilsel)对大学学者、人文主义者与工匠“三大阶层”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为理解科学革命时期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关系的重要线索。扬州大学余天放副教授从认知增强的角度出发,指出学者们普遍地诉诸自由、平等、本真性、自主性以及认知成就等规范性概念来评判某项技术是否应当被发展或者被应用,然而其中存在的一种二律背反的境况是:某些概念能够同时提供支持和反对两方面的理由。据此,一种规范多元主义的理论将要求人们在评价特定的认知增强技术时首先区分不同规范性系统下的理由类型,并且在政策上采取一种相适应的多元主义方案。东南大学刘敏副教授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阐述了科学史的空间书写与地理叙事问题,指出科学知识的空间维度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研究中相对缺位。在这种“均质”空间观影响下,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客观而普适的。而在科学实践哲学视阈下,地理位置等空间条件是制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因素,空间不再是知识生产的背景与常量,而是变量。因此,空间线索应成为科学编史与叙事的重要维度。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社会图景的变化,其中以城市变迁最为显著,从而引发了学界对城市发展的新一轮思考。东南大学陈良斌副教授指出,大数据技术的崛起,有力地推动着城市治理模式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结构等方面向精准化、智能化和“去中心化”方向转型升级。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会指出,在当前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技术的发展需要一种批判性思考和审视。芒福德(Lewis Mumford)作为人文主义技术哲学家,描绘了一幅人类文明的技术思想史图景,阐明技术的本质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而非以权利为中心。只有充分尊重“人”这一生命有机体,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沿着人文主义脉络,才能保证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脉络中,赛博格理论成为后人类思潮的一部分,也成为学界讨论的一大热点。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洪帼一从三个方面对哈拉维(Donna Haraway)的赛博格理论进行了考察:一是对赛博格这一概念进行整体的理论澄清;
二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考察了作为女性主义隐喻的赛博格;
三是将哈拉维的赛博格概念置于当下现代性反思的浪潮之中,从而考察哈拉维如何与其他反思者如拉图尔、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等一道,瓦解了现代性所赖以存在的根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何冰冰论述了女性主义科学哲学中的客观性问题,指出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是随着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而发展的科学哲学进路,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新兴科技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技术应用不断改变着社会图景和人们的生活面貌。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用“科技创新哲学”和“科技创新治理”两个关键词阐述“新兴科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指出“新兴科技”一方面是指不自觉的持续性的支撑性概念,另一方面是指更加自觉的反思性维度。面对这些不断涌现的新科技现象和新科技名称,需要从哲学领域去追问和把握技术的本质。东南大学张学义副教授从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谈起,指出人类逐步迈入“深度技术化时代”(deep technological era),即技术不仅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或工具,也逐渐成为深度参与认识人类、改造人类的重要力量。在深度技术化时代,人与技术的深度互构催生出有别常态的“非常伦理形态”,即人—技术—人(群体)的伦理关系和人—技术—物(世界)的伦理关系。

在技术风靡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占据了重要板块,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之一。东南大学的博士后Dmytro Mykhailov论述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解决方案以高度不可预测的方式改变了教学、教育政策和其他教育实践,尽管文献越来越多,但缺乏关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在教育中影响的系统研究,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乔云霞指出,技术本身蕴含着道德取向,并且教育技术伦理是一种新的教育文化价值观,因此智能教育技术需要伦理规范。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浩鹏认为,“伦理先行”应该是人工道德智能体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的治理原则,人工道德智能体的伦理治理方法尚在探索中。

将技术应用于延长人的生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葛俣伦以“弗朗西斯·培根生命延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题,阐述了当代生命延长的讨论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何为生命延长、如何延长生命以及为何需要生命延长技术。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赵豆认为,根据斯特劳森(Peter Strawson)关于自由意志的理解,人类基于自由意志而存在的道德受限性问题,与因严重的精神疾病等问题导致的毫无自由意志参与下的行为问题有着根本区别,因而针对道德受限性采取的弥补措施,应当作为一种改善或增强区别于生物医学治疗的方式而存在。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也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注入了全新的时代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考察福建时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张宗明教授指出,科技要创新,中医药文化也要创新。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医学范式,中医现代化需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文明新形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率先走出去,用中医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江苏大学李丽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理论成果,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继承与创新。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实施科教兴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任务,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创新离不开具体的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江南大学万长松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学家精神既是科学家精神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优秀成果,也是全面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科学家精神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江南大学连冬花副教授指出,培育学术型硕士中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从培养学术型硕士的精神独立、社会责任担当和畅通天性探究等方面提升拔尖人才的科研创造力。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领域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经典学说之一是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肖雷波副教授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与传统政治生态学的现实冲突主要有四种,从罗宾斯、斯温格杜和沃特莫尔提供的案例分析来看,基于自然、社会与自然-社会的共同体三个维度论证后人类主义政治生态学是可行的,这为ANT与传统政治生态学克服各自的理论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创见的解决方案。南京师范大学姚国宏副教授认为,人类对文明危机的感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两次世界大战直接冲击人性底线的绝望、对生态危机引发“天-人”对抗的警觉以及对随当代科技迅猛发展而降临的“后人类”的担忧。文明危机的递进延伸,召唤、督促人类不断提升标记文明的尺度,呈现出从人类尺度到地球尺度再到宇宙尺度的演进逻辑。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异化及其克服便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又占据了中心位置,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到后期的拜物教理论,再到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辩证法,描述了人类在私有制条件下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及其产生的生存矛盾体验。南京财经大学卓承芳教授认为,数字技术异化是现代性的中心问题之一,技术变迁不断重塑着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生存本身的性质,这一势态要求解放政治学必须基于选择伦理与感性重建反思自身的前提。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孙建民在此基础上对“元宇宙”概念进行了详细讨论,指出元宇宙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维度,数字化生存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的抛弃,存在与虚无的论证使人回归本我,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又使人和元宇宙相联合以致统一。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汪一舟指出,在技术决定论的研究领域中,通过对技术决定论思想的梳理,一方面可以厘清技术决定论的本质含义;
另一方面,有助于将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从技术决定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技术裹挟的社会,技术创新的方向引起了诸多讨论。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鑫林指出,负责任创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简称RI)当前已成为中外技术哲学研究的焦点,负责任创新透明性具有内在的实践动机和外在的实践条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负责任创新透明性虽然面临着技术层面的黑箱挑战和社会层面的多手问题、隐私价值冲突、知识产权制度挑战等,但对这些挑战的应对仍然离不开透明性的实践机制。

生态文明是当下全球发展的趋势,在经历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后,重新寻求文明范式的转变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生态文明是一种在本质上不同于以往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发展模式,是一场人类社会的自我系统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局发展中的现代化。

东南大学刘魁教授从人类世角度分别对生态现代主义、生态非现代主义和生态纳粹主义三大生态思潮进行了批判性阐述,指出这三大思潮从不同视角对全球生态治理提出了新的展望,但其对现代性危机进行反思的同时,既忽视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思,也没有能够彻底摆脱对技术、民主政治与民族主义三大现代性的盲目推崇,前景不容乐观。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需要辩证对待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现代性,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重构现代性与人类文明,促进工业文明的转型与重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深刻阐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创新,包括创新的理念、基本原则、内容、本质、路径和方法等方面。南京林业大学曹顺仙教授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向从“制度之魂”到“制度之体”“制度之本”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其本质特征在于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价值追求,协同保障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及其安全、健康、可持续。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技术的转型发展,其中农业技术的力量不可忽视。河海大学王常冉老师从技术乐观主义到批判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论述了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的跃迁,指出马克思农业生态思想缘起于驳斥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土地收益增长率递减”预设,一方面呈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缘何必然造成农业生态问题,另一方面指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农业生态化上的关键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金志校阐述了劳动正义以正义理论为参照,核心是对劳动者主体权益的维护,以生产过程的公平正义为途径。生产正义是基于主观目的,以生产过程中各阶段对劳动者保障为主要目的,根本上是对劳动者的主体正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①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18.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追求目标,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和衷共济的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开创出来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次学术年会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新一届理事长张宗明教授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赞扬了本次学术会议达到的效果,并期待通过会议的交流学习,能够促进学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新形态文明生态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生态养生”娱晚年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住进呆萌生态房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生态之旅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5期)2020-05-25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现代企业文化(2018年13期)2018-06-09新形态西装智族GQ(2018年3期)2018-05-14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激活时装新形态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推荐访问:江苏省 辩证法 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