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域下学前儿童良好品德养成的实践策略探析

闫慧娟

摘要: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以及基础的是非观念与正确的思想意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化发展意义重大,是幼儿一生顺利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家庭环境是幼儿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对于品德教育来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力同样重要,品德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因此,培育幼儿良好的品德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贯彻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家园携手进行良好品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家园合作培育幼儿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家园共育;
良好品德;
社会化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应更加关注学生人格健全与全面发展,以提升人的根本素质为培养目标。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需要规则约束与教育教化,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学龄前是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面对幼儿品德教育的紧迫目标,幼儿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家庭环境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园携手,相互配合,共育幼儿良好的品德,不仅对于幼儿自身成长有着终生的积极影响,对于社会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园共育为切入点,探讨养成学龄前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策略,最终实现幼儿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家园共育对于学前儿童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有助于发挥学前教育潜力

有了家庭教育的支持,幼儿教师与家长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不论是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品德教育都不再是单打独斗,突破了幼儿园教育的单一性和限制性,实现了教育的全方位和连贯性,有助于充分激发学前教育潜力,让幼儿接受的教育更加全面、深刻,为幼儿人格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引导幼儿真正成长为心理健康、品行端正的人。

(二)推动幼儿社会化稳步发展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人格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学前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培养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独立在社会上生存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家庭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起点,学校拓宽了幼儿社会化发展的范围,加深了幼儿社会化发展的程度。幼儿从被保护的角色里走出来,在学校与社会中扮演新的角色,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对世界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总之,家庭与学校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教育,有助于推动幼儿的社会化稳步發展。

(三)促进幼儿教育工作改革创新

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已经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硬件设施齐全,但如何推动学前幼儿园教育事业更进一步,为基础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全社会的教育水平,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家园共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从传统的单一的幼儿园教育模式中脱离出来,赋予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新的任务,要求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携手配合,推进学前教育工作,这对于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向前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家园携手培养学前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路径

(一)家园共同确立良好品德的培育内容

家园携手培养学前儿童良好品德,要齐心协力明确培养内容,确立培养目标,才能推动德育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幼儿教师与家长要有针对性地协商良好品德的培养方法,对于良好品德养成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障碍进行总结,相互聆听对方的建议,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实现良好品德培育的连贯性。

1.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培育幼儿尊重他人的品德,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要引导幼儿尊重家人、亲属、朋友、教师等与幼儿较为亲密的人,重视、关心、感恩这些人,告诉幼儿不能因为这些人是自己亲近的人就随意发小脾气。尊重生活中的陌生人,包括清洁工、交警、医生、服务员等,平等看待每一种职业,认识到每一份工作都有自己的价值,学会用“您好”“请问”“打扰了”等礼貌用语。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爱护自己,相信自己,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成为更棒的小朋友。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分享意识与同理心。幼儿在社会中成长,也要学会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社会发展必备的能力首先就包括合作与分享,在幼儿园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合作情景,在家庭中,家长也要经常与幼儿合作完成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同时,幼儿教师要尝试让幼儿之间相互分享书籍、玩具等物品以及分享故事,家长也要利用一切契机培育幼儿分享的品质,这有助于幼儿在社会中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建立同理心,关爱他人,将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传递给他人,用实际行动表达爱,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充满爱的环境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我们要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因为有伟大的祖国和党的领导,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要培育幼儿强烈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意识,最终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丰富培养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家园共育模式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了合作的机会与交流的渠道,教育方式取向多元化、个性化,有助于达到更高的教育标准。幼儿园教师要丰富与幼儿家庭衔接的方式和渠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这一高效工作途径,实现高频的交流与高效的沟通,推动幼儿良好品德培养工作顺利高效进行。

1.利用好线上交流渠道。幼儿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家长交流群,定期在交流群中分享幼儿园品德教育工作情况,展示幼儿的品德培育成果以及需要家长进一步巩固的良好行为习惯,向家长分享品德培育故事,引导家长用正确的方式方法配合教师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期举行线上亲子交流会,便于双方直接分享育儿经验与困惑,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建议,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完善教育方法;
邀请幼儿家长关注幼儿园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先进的品德教育方法,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用“美篇”记录下孩子的良好品行和成长足迹,包括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文明礼貌用语、爱心行为、“光盘行动”等,用跳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灵动的画面,架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

2.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幼儿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教师和家长都是幼儿接触最多的模仿对象,这一时期应给予幼儿良好品行的引导和教育,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目的地训练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适度的劳动教育和意志力锻炼,积累一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为其日后形成宝贵的道德品行奠定基础。幼儿教师和家长都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学习品德教育故事,注重日常言行,为幼儿做好示范,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与幼儿共同学习,完善自我,共同塑造良好的品质。

3.尊重幼儿主体性,在实践中成长。当前社会下,成年人工作压力巨大,孩子多由长辈照料,父母与孩子交流和培养感情的时间有限,家校共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摒弃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注重幼儿的主体性,创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做出抉择,克服困难。可以举行“孝敬父母”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为父母捶捶背、倒杯水等,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还可以在与幼儿实际能力和心理水平相适应的游戏实践活动中,完成良好品德的价值灌输和行为引导,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从而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参与到品德教育中,意识到陪伴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更加关注家庭教育,注重亲子互动,最终会收获良好的品德教育成效。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工作的必经之路,为幼儿品德教育搭建了家园协助平台,是一条实现社会高素质人才培育目标的创新道路,也因此,家园共育教育模式意义重大。良好品德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和幼儿教师的共同努力,双方要重视幼儿基本品德的教育,并积极建立高效的沟通渠道,将品德教育贯穿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幼儿行为和思想意识的引导保持耐心,推动育人工作的落实,养成幼儿良好的品德。

猜你喜欢家园共育学前教育在活动中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文理导航(2016年33期)2016-12-19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17期)2016-12-17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新课程·小学(2016年10期)2016-12-12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6年20期)2016-12-01当前幼儿环境教育策略探研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视域 探析 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