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热门14篇【精选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热门14篇,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热门14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

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

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2篇

教材首先出示鞋盒、粉笔盒、魔方、易拉罐、笔筒、足球、玻璃球等学生熟悉的实物图,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引出四种立体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具备许多这方面的早期经验,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受到形状是物体的众多属性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的形状相同,有的形状不同,形状相同的物体可以看成一类。

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对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直观的辨认、区别。每种图形的认识包括实物图、模型图和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符合儿童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认知特点。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相同的几种实物,从直观上认识到虽然这些实物在材料、大小、用途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形状相同。然后逐步数学化,抛开这些实物的其他属性,只考虑形状这一属性,抽象出一般的模型,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立体图形的一般形状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一般模型叫什么图形。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哪些是球形。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现了其应用性。并且,每个学生可以说出属于自己的答案,有很大的开放性。

“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通过滚圆柱、推长方体、搭积木、转球、摸球等活动,利用视觉、触觉、运动觉的协同作用,感性的、初步的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使学生感受平面和曲面的区别。并通过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操作的感受,培养初步的交流能力。

“做一做”的第2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游戏的范例,要求学生在看不见实物的情况下,按指定的形状摸实物。使学生通过触摸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
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

形,初步 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

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

1. 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
一组是四四方方的;
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
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随机板书名称。

2. 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 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 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 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 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五、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练习

35页做一做1、2题。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触摸、拼摆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初步体会图形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和学生各准备一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寻找(可以用牙膏盒等)。教师还要准备几个其他形状的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找物品”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拿出来,同桌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收集的实物的形状。

同桌学生互相介绍完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每种形状的实物各选一个,集中起来放在一个大桌子上或地上。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4组,每组同学各管一种形状的实物,把这些实物分一分类。管正方体的要把正方体的实物归为一类。分好类后,各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本组那类实物的形状,再选两个代表在班里说一说实物的形状。对于非本单元所学形状的实物,可以归为一类,交给教师,教师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体不是我们这一单元所学的,但是它们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以后我们在中学会学到。

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分好类的物体收拾好,以便在下面的活动中使用。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摸实物”、“搭积木”、“随意拼”三种游戏。

二、介绍“摸实物”的方法

1.准备实物

教师从“找物品”的活动收集起来的实物中,选一些形状稍大的便于确定形状的实物(包括棱柱形实物,如棱柱形铅笔,三棱柱积木)放在地上。

2.摸实物

把做“摸实物”活动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请一小组作示范说明游戏规则:先让一个同学拿出一个立体图形(如圆柱)给另外两个同学看,看清后把这两个同学的眼睛蒙上,然后让他们从桌子上摸出这种图形,其他同学进行判断。如果摸错了,可以让他们继续摸,直到摸对为止。然后再给蒙上眼睛的同学各拿一个立体图形,让他们摸一摸,说出拿出的是什么形状的物体。这样做两次后,让进行判断的同学来出题摸实物。

三、介绍“拼积木”的方法

1.教师示范

教师用积木边拼边说:“我用4个大小相同的长方体可以拼一个大的正方体,还可以用2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

2.学生拼积木

师:请同学们自己拼一拼,看能不能用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能不能用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拼一个大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学生拼的时候,教师注意巡视。集体订正时,从用几个长方体拼成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用几个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拼法中各选一种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拼成后的立体图形各用了几个什么形状的积木。

四、介绍“随意拼”的方法

1.带着拼

教师边拼边说:这里老师用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和两个圆柱拼了一辆汽车,同学们,你们也能拼一辆汽车吗?

让学生自己拼,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拼的汽车的形状、大小和教师拼的不一样,只要能看出是汽车就行。

2.随意拼

师:同学们除了拼汽车,还会拼其他东西吗?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随意拼摆一些东西,拼摆用的实物可以是积木,也可以是其它东西,例如拼坦克,可以用长方体的饮料盒作车身,用易拉罐作车轮,用圆柱形的积木作炮筒。学生拼好后,教师选几件有趣的东西展示给全班同学,让拼的同学告诉大家拼的是什么东西,各用了什么形状的物品。

五、巩固练习

35页做一做。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
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  ”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    ”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思量之后,我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开课提出疑难以解决上堂课的遗留问题,弥补所欠缺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孩子对简单的立体图形的认识,并为本堂课的“认识简单的平面图形”作为铺垫。这个开课让孩子们感受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培养了孩子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以及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3篇

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2.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叫做它的表面积。

3.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4.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份,每份长是米,每份占全长的 。

5.0.375=3 = 16=9 =12÷

6.在分数AB中,当 时,分数值是1;当 时,它是一个假分数;当 时,它是一个真分数

7.把一个长110厘米,宽是50厘米,高是30厘米的长方体锯成一个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8.307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0.09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9.如果A=2×3×4,B=3×4×5,那么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10.一根方木长10米,底面为边长3分米的正方形,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11.大正方体的棱长是小正方体棱长的3倍,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大正方体的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每小题1分,共7分

1、大于25且小于45的分数只有一个。

2、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后,体积和表面积都扩大4倍。

4、假分数都大于1,真分数都小于1。

5、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必然相等。

6、能被2、5、3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100。

7、一条路修了km,还剩没有修。

三、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分子是5的假分数有 个。

A、5 B、6 C、7 D、无数个

2、和的 相同。

A、分数单位 B、分数大小 C、表示的意义

4、在56、0.833、45和8.3中,的是 ,最小的是 。

A、56 B、0.833 C、45 D、8.3

5、棱长4cm的正方体,切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 。

A、16cm2B、32cm2C、96cm2

6、把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就扩大 。

A、2倍 B、4倍 C、8倍

7、王老师每天上班6小时,占全天时间的 。

A、23 B、 C、45

8、甲数的13等于乙数的14,那么

A、甲数=乙数 B、甲数>乙数 C、甲数<乙数

9、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2倍,分母缩小2倍,分数的大小 。

A、扩大4倍 B、缩小4倍 C、不变

四、计算。38分

1、口算。每小题1分,共6分

34-0.25= 56-12=8-47=13+14=

13+16=35-18=12+19=12-16=

1-20132014=6+49=18-0.125=1-27-57=

2、计算下面各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5+56+23 524+14+23+-

3、用简便方法计算。15分

34+49+14+29 2-27-37 38+27+18+57

--+-+

4、求下列无盖长方体的表面积。单位:cm2分

4表面积:

6

五、解决问题。共22分

1、某学校五年级有184人,其中女生有82人,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4分

2.一条公路全长10米,修路队第一周修了全长的15,第二周修了后,还剩全长的一半没有修。第二周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5分

3.把一个棱长20cm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长25cm,宽16cm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多高4分

4、一个长方体水缸,从里面量长60厘米,宽50厘米,高45厘米,现水深40厘米,水缸里原有一块石头,把石头拿出来后水的深度为30厘米,问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5分

5、一根绳子,剪去m,比剩下的多m,这根绳子一共长多少m4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4篇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5篇

【学习目标】

1. 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学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同桌之间互相做一个小游戏,猜一猜对方手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礼物?

通过猜一猜活动,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二、自主探究

1.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2)(    )是唱歌,(    )是跳舞,也(    )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    )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1)先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如果再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不可能抽到什么?

(2)(    )是唱歌,也(    )是朗诵。(    )抽到跳舞。

(3)再抽一张,(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一定是什么吗?

(4)(    )是唱歌。

3. 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三、课堂达标

1.判一判(对的写“1”,错的写“2”)。

(1)明明买体育彩票一定不会中奖。

 (     )

(2)在装有10个红球和10个黄球的口袋中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白球。(     )

(3)哥哥的年龄一定比我大。

 (     )

(4)我可能一年不喝水。

     (     )

(5)明天的气温比今天低。

   (     )

2.用“可能”、“不可能”或“一定”填空。

(1)我一顿饭(    )吃20个馒头。

(2)明天(    )是晴天。

(3)月亮(    )从东边升起。

(3)人(    )要呼吸空气。

(4)晚上天空(     )会看到星星。

3.填一填。

(1)从一个装有5个红球的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     )是红球,(     )是黄球。

(2)袋子里装了10个绿球,任意摸了一个一定是(      )色的球。

(3)一个袋子里装有5个白色和4个黄色的乒乓球,任意摸出一个球,(     )是白球,(     )是黄球,(     )是黑球。

4.下面的说法哪些是一定的用“√”表示,可能的用“×”表示,不可能的用“○”表示。

(1)把一个苹果掷到空中,它最后会掉下来。

   (    )

(2)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    )

(3)下雪了天气很热。

                       (    )

(4)小丽一分钟跳1000次。

                  (    )

(5)我们班会被评为文明班。

                 (    )

四、知识拓展。

5.箱子里有2个白球,2个黄球。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种结果?

5.4.2  可能性(2)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6篇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的内容有:口算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几千几百(或几千)。没有安排新的实际问题,只是结合计算教学,巩固已经教学的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发展解题思路、积累数量关系。

内容分五部分编排,第28~29页教学乘法口算,第30~32页教学笔算法则,第33~35页教学估算,第36~38页教学特殊乘法的简便竖式,第39~40页单元复习。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教学注意三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般分两步乘,第一步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已经具有计算的能力,第二步乘是两位数乘整十数,学生尚未掌握。第28页例题教学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是为笔算作准备的知识与技能。例题教学两位数乘10,“试一试”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在“想想做做”中还有几十乘几十的口算。“10”是最小的整十数,也是最小的两位数。在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先教学两位数乘10,知识跨度小,算法容易想到。掌握了两位数乘10的口算,教学两位数乘几十就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路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在交流时倡导算法多样化,通过优化算法。

例题12×10的算法多样化从何处来?出于对情境的感受,从现实中得到启发。也出于已有的口算经验以及合情推理。如果在图画中看到“已有9箱,再放1箱就是10箱”那么就会想到9箱的瓶数加1箱的瓶数,这就是“萝卜”的方法;
如果在图中看到“一堆5箱,2堆就是10箱”,那么就是先算5箱的瓶数,再乘2的思路,这就是“辣椒”的方法;
如果假设1箱10瓶,那么10箱是100瓶,还要再添10个2瓶,才是10箱的实际瓶数,这就是“蕃茄”的想法。“蘑菇”的算法是以前进行口算的经验迁移。无论哪一种算法,都是充分运用了旧知识解决新课题,都应该受到肯定和赞扬。

“试一试”起两个作用,一是发展例题,从两位数乘10扩展到乘几十;
二是优化算法,体会12×30如果不从12×3=36类推,采用“萝卜”,“辣椒”“蕃茄”的思路与方法就比较麻烦。“想想做做”第1题配合“试一试”,继续引导口算思路,巩固算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同组两道题的联系。

“想想做做”第2题教学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后面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作知识准备。整十数乘整十数的算法也是多样的,教材的设计是从整十数乘一位数,想整十数乘整十数,把这种题的口算与已有的口算经验联系起来,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

2.笔算教学注意四点。

第30页例题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列出算式28×12以后,不急于教学竖式怎样算,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可能想到的办法计算。这样安排有三个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创新;
二是为理解竖式计算积累感性认识;
三是形成“蘑菇”那样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进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学时要营造探索新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新问题。如28×12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虽然以前没有学过,你能估计一下,得数大约是多少吗?你有办法算出得数吗?要学生的各种方法,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尤其是“蕃茄”的思路与方法要让全体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这种方法与竖式计算的步骤已经十分接近了。

竖式的教学从“蘑菇”的质疑切入,要联系“番茄”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体会“蘑菇”已经算了什么,还要继续算什么,并接着算下去,经历的过程,并对这样的过程作出解释。

竖式的一般写法适宜意义接受,可以通过“呈现-比较-领会-遵循”的线索教学。先由教师告诉学生竖式也可以这样写,把这样的竖式呈现给学生。然后把学生的竖式和教师的竖式比一比,既看到280个位上的“0”没有写出来,又看到“28”的位置没有变,它仍然表示28个十,即280。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省写这个“0”,省写后有什么好处,领会这样的省写使28×12分解成两次28乘一位数,便于思考和计算。最后要引导学生回顾28×12的计算过程,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

两位数乘两位数,很可能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计算错误一般集中在进位上。因此,要进行相应的专项练习,经常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加一位数(即△×△+△)这样的题,能有效减少计算错误。

3.估算教学注意两点。

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实际问题,而且往往不需要精确的结果,只需要大约是多少。因此,估算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第33页的例题教学这样的估算。

学生首次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会有困难。因此,教材呈现了各种估算的结果,让学研究“各是怎样估算的”,从中体会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要仔细分析每种估算的思考,“萝卜”把29看作20,42看作40,通过20×40估计29×42的积比800多;
“辣椒”把29看作30,42看作50,通过30×50估计29×42的积比1500少;
“番茄”把29看作30,42看作40,通过30×40估计29×42的积在1左右。要分析各种估算的共同点,都把两个乘数看作整十数,利用整十数的乘法估计29×42的积。要研究29×42的积为什么比800“多”、比1500“少”、在1“左右”,清楚各种估算方法的特点,体会“番茄”的方法比其它方法好一些,从而自觉运用这种方法。

“想想做做”按“体验估算、掌握估算、应用估算”的线索编排。第2题通过算和比,发现每组中间一道题的积在它上、下两道题的积的之间,再次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通过整十数的乘法进行估算。第3题引导学生把两个乘数分别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这样估计的结果最合理。第4题是培养估算的习惯,先估计、再笔算,能发现和及时改正计算错误。第5题是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贯穿在估算教学的全过程里。

4.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注意三点。

本单元虽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授内容,仍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要结合一步计算的问题,特别是表格形式呈现的问题,概括数量关系,提升认识。如第29页第5题中的每盒的数量×盒数=物品的总个数;
第38页第5题每秒飞行米数×飞行的秒数=飞行的路程,飞行的路程÷1秒飞行的米数=飞行的秒数;
第40页第6题每筐千克数×筐数=总千克数。

要充分挖掘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题思路。如第32页第4题还能利用22箱苹果和每箱30元,计算苹果的总价;
第34页第5题买24个同样的篮球,可能是单价48元的,也可能是单价38元的,还可能是单价28元的,分别算出三种篮球的总价,与1000元比一比大小,才能知道可能买了哪种篮球;
第37页第5题根据4条船坐20人,算出每条船坐5人以后,可以通过38÷5=7......3或者5×7=35<38,解决租7条船够不够的问题。

要重视多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如第37页第6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7篇

(1)过点A画直线m,n的垂线。

A

(2)以下面线段为长方形的长,画出宽为1cm的长方形。

(3)请画一个长3cm,宽2cm的长方形。

①先画一条长()厘米的线段,把它作为长方形的长。

②再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画这条线段的(),垂直线段长()厘米,把它作为长方形的宽。

③连接宽的两个()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2.(1)下面三角形中,过点B画AC的垂线。

(2)下面平行四边形中,过点A画BC的垂线。

(3)下面梯形中,过点C画AB的垂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8篇

一、填空题(18分)

1、小明身高138厘米,比哥哥矮a厘米,哥哥身高( )厘米。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米,它的周长是 米,面积是 米。

3、一堆煤有a吨,每车运b吨,运了5车后,还剩()吨。

4、在自然数中,与数a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它们三个数的和是( )

5、当5x=11时,x=( ),4x=()。

6、2.8比( )的5倍少1.2。

7、已知x4是方程ax186的解,a的值是(),6a=()。

8、小丽买了5个笔记本,每个x元,付出了20元,应找回( )元。

9、某班有学生40名。女生有40-b名,这里的b表示( )。

8、当a=10时,b=15时,3a=( ),b÷a=( )。

9、解1.7x=8.5时,需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 ),x=()。

二、判断(10分)

1、方程9x-3x=4.2的解是x=0.7。( )

2、一批货物a吨,运走b吨,还剩a-b吨 。( )

3、观察一个正方体,最多能看到2个面。()

4、如果盒里有8个白球,2个黄球,小明先摸一个,一定是白球。( )

5、同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一定相等。( )

三、选择题:(10分)

1、下面()说法是正确的。

①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②a2一定大于a。

③方程4÷x=0.2的解是20。

2、爸爸今年a岁,比妈妈大3岁,表示妈妈明年岁数的式子是()。

① a3 ② a3 ③ a31

3、(ab)cabac表示()。

①乘法结合率②乘法交换率③乘法分配率

4、下面各式不属于方程的是()。

① 3a>2b ② x31③ 82b13

5、已知△+△+○=19 △+○=12,那么:△=( ) ○=( )。

A、9、8B、7、6 C、7、5

四、计算(35分)

1、口算:(5分)

0.34×5= 16×0.01= 1.78÷0.3=0.27÷0.003= 0.01÷0.1=

3a+a= x-0.4x= 5d-2d=3.6÷0.4=

2、解方程:(12分)

x6.751.68 4(0.3x)4.8

1.8×20=

0.7x6537 1.2x0.8x4.8

3、用简便方法计算(18分)

0.125×0.32×0.25 9.6+9.6×99

2.8×7.6+1.4×2.8 +2.86.3×10.1

15.58÷8.2-0.724.5×1.2 -3.15÷15

五、解决问题:(用方程解下列各题)27分

1、水果店运来15筐桔子和12筐苹果,一共重600千克。每筐桔子重2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4分)

2、图书室科技书的本数比文艺书的3倍少75本,科技书有495本。文艺书有多少本?(4分)

3、小东买6本笔记本,付给营业员16元,找回1.6元。每本笔记本是多少元?(4分)

4、小红和小明共有126张邮票,小红的邮票是小明的2倍,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邮票?(5分)

5、北京和上海相距1320km。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北京和上海相对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5分)

6、李明到书店买了4本连环画和3本故事书,一共付了29.7元,连环画每本4.8元,故事书每本多少元?( 5分 )

7、甲乙两个村养的.羊数相等, 甲村卖出50只,乙村买进30只,现在乙村的的羊数是甲村的3倍,两村原来各有多少 (提高题)(附加10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9篇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15分)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是()位数或()位数。

2、算式“560÷8=70”中,如果被除数除以2,除数除以2,商是()。

3、()里最大能填几?

87×()<50070×()<49063×()<540

79×()<64045×()<35698×()<900

4、计算“726÷48”时,应把48看作()来试商。

5、5□8÷58,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填();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填()。

6、除数是19,商是23,余数是13,被除数是()。

7、路程=()×()。

二、火眼金睛辨对错。(每题2分,12分)

1、626÷26的商可能是二位数,也可能是一位数。()

2、125÷25=125×2÷25×2=250÷50=5()

3、16×25=(16×4)×(25×4)=64×100=6400()

4、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5、13÷4和130÷40的商相等,余数也相等。()

6、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就有几个0.()

三、我会选。(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4分)

1、下面是582÷17估算的商,最接近正确商的是()。

A、30B、40C、50D、20

2、被除数和商都是25,除数是()。

A、1B、25C、625D、0

3、在除法中,被除数乘以3,除数除以3,商()。

A、乘以9B、乘以3C、除以3D、不变

4、把54看做50试得的商可能会()。

A、偏大B、偏小C、正好

5、两个数相除,商是8,除数是15,这个除法算式的余数最大是()

A、14B、15C、13

6、检验183÷13=14……1时,下面的验算错误的是()。

A、(183+1)÷13B、(183-1)÷13C、13×14+1

7、张强和李明同时从家出发,张强每分钟走60米,李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正确的算式是()

A、60×6+70×6B、60+70×6C、60×6+70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2个1分,共6分)

43×2=

25×7=

600÷20=

120÷30=

45×6=

180÷90=

80×60=

18×30=

800÷40=

27÷27=

2700÷30=

0÷86=

2、估算。(每个2分,共12分)

431÷83≈

200÷19≈

762÷63≈

296×33≈

862÷11≈

586÷18≈

3、竖式计算。(每个4分,共16分)

841÷46=

902÷41=

316÷59=

228÷36=

五、解决问题。(25分)

1、一个工程队今年二月份开凿隧道892米,平均每天大约开凿多少米?(5分)

2、李老师带了770元,买了一副羽毛球拍用去42元,剩下的钱打算买30元一副的乒乓球拍,可以买多少副?(5分)

3、一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03千米,从济南到南京用了13小时。济南到南京有多远?(5分)

4、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同一车站相背而行,甲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20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105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度多远?(5分)

5、一个服装厂15天生产了750套服装。

(1)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套?(2分)

(2)如果平均每天比原来多生产10套,要生产900套衣服,多少天能完成任务?(3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教学反思:

结合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移现象。强调无论怎么平移,方向是不变的这个道理。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11篇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2、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教具和学具。

1、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2、学具:6根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 6个6呢?(36)

2、出示例11。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

(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
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

(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3)提问:

①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②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4)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5)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6)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7)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6×3+6= 6×4+6= 6×5+6=

6×4= 6×5= 6×6=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6×2 2×6用哪句口诀?

(2)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 1×6= 4×6= 3×5= 2×6= 3×6= 6×3= 4×3=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12篇

一、填空。

1、一个加数是268,另一个加数是159,和是( )。

2、被减数是952,减数是146,差是( )。

3、6个十加9个百再加5个一得( )。

4、最大的两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

5、下列哪些算式的结果小于600,在( )里打“√”。

352+295( ) 186+452( ) 102+497( )

925-328( ) 705-102( ) 725-107( )

6、在○里填上“>”、“<”或“=”。

200+699○900 600○1000-452 514-28○405+52

152+29○152-29 358+957○957+358 151+102○300-47

7、括号里最大填多少?

36+( )<100>97

二、判断。

1、两位数加两位数,结果一定是三位数。

( )

2、570减168的差是402。

( )

3、615与192的和肯定大于800。

( )w

三、连一连。

568-192 252+159 879-256 264+785

411 623 376 1049

四、计算。

1、接龙。

15+62=( )+146=( )-25=( )+192=( )

357-148=( )+102=( )-57=( )+168=( )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79+128= 751-206= 308-192= 425+572=

3、列示计算。

(1)157比98多多少?

(2)105比675少多少?

(3)比325多78的数是多少?

五、解决问题。

1、原来有一些西瓜,已经卖掉了352千克,还剩175千克。原来有多少千克西瓜?

2、今年植树节,全校师生去植树,上午共栽了752棵,下午比上午少栽了98棵,下午栽了多少棵树?这一天共栽了多少棵树?

3、学校组织向希望工程捐款,一年级学生共捐了356元,二年级学生共捐了395元,三年级学生捐的款比一、二年级捐的总数少145元。三年级学生捐了多少元?

6、瑶瑶和婷婷比赛跳绳。婷婷三次共跳了490下,瑶瑶前两次都跳了158下,她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才能超过婷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13篇

【学习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盒子里放有5个红球,3个蓝球,如果任意摸出一个球,(     )摸到红球,(     )摸到蓝球,(     )摸到白球。

二、自主探究

1.可能性的大小。

(1)盒子里放有4个红棋子,1个绿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会是什么颜色的球?                        。

(2)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做20次,摸出(    )棋子的.次数比(    )棋子的少。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2.盒子里有7个红棋子,5个蓝棋子。

(1)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

(2)摸出(   )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摸出(   )颜色的可能性小。

我的困惑:

三、课堂达标

1.我来做一做。

(1)指针停在哪种颜              (2)指针停在哪种颜

色的可能性大?                   色的可能性小?

2.填一填。

(1)三年级二班抽签表演节目,其中有6张是唱歌,4张是讲故事,2张是跳舞,丽丽要参加,她任意抽一张,有(    )种可能,抽到(    )的可能性最大,抽到(    )可能性最小。

(2)盒子里有红、黄、蓝、绿、白、紫色珠子各5个,任意摸一个珠子,有(    )种可能。

(3)盘子里有8个苹果和2个梨,小明吃到(    )的可能性大,吃到(    )的可能性小。

(4)(如右图)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来后,指针可能

指向(    )区域,也可能指向(    )区域,但

指向(    )区域的可能性大一些。

3.盒子里有14个球,分别是8个白球、4个红球和2个黄球。摸出一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列举出来。

4.转动转盘,指针最有可能指到什么颜色?想一想,转一转。

四、知识拓展。

5.给右边的转盘涂上红、绿、黄三种颜色。要使指针

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最大,要使指针停在黄色区

域的可能性最小,应该怎样做涂呢?

5.4.3  可能性(3)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第14篇

【学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巩固“组合”的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培养学生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让学生在愉悦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乐趣。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阅读教材第50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二、自主探究

1.列举两组1-6数字组成的和。

(1)一起掷两个骰子,它们的和可能有哪些?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和可能有1和13吗?为什么?

2.探究2-12这些和出现可能性大小。

小组每人一起掷两个骰子一次,一次报出得到的和,并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记录如下:

3.你发现了哪些数可能出现最多呢?

4.这些和数分别是由两个骰子上的哪些点数组成的?请用数的分解形式写出来:

5.在各个和数的组成中,你有什么发现?想到了什么?

6.全班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那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小?

7.从掷骰子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

三、课堂达标

1.填空。

(1)骰子上面有(    )个数字,是(                         )。其中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

(2)同时掷两个骰子时正面向上的两个数的和最小是(     ),最大是(    )。

(3)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                      )。

2.判断。

(1)掷出两个骰子正面向上得到两个数的和是1。

     (    )

(2)掷出两个骰子正面向上得到两个数的和是13。

    (    )

(3)小红说:“同时掷两个骰子正面向上的两个数的和是10的算式最多”。

(    )

3.写出同时掷两个骰子,向上两面数字和是9的算式。

4.用2,5,8三个数中的两个数,你能组成哪些不同的两位数?

四、知识拓展。

5.有三个同学进行掷骰子求和比赛,看谁选择的数字出现次数多谁就赢。小红选择的数是3、4、5、6、7。小明选择的数是8、9、10、11、12、13。小强选择的数字是14、15、16、17、18。同学们你猜一猜谁获胜的可能最大。

推荐访问:上册 四年级 单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热门14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热门14篇)